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 ... 這個經典開頭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見過,特別是"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可謂經典。然而或許有九成知道這句話的人並不了解其出處,即《情人》這本小說。 除了這一段,這本書當中還有很多經典的話: "我知道,女人的美麗,不在衣裝,不在美容修飾,不在香脂首飾貴不貴,不在是否擁有珍品罕物。"儘管她也沒能說清楚是"在"哪裡,但也確實只能言盡於此。 "他說他和過去一樣,他仍然愛她,他不能停止愛她。他愛她,至死不渝。"這是《情人》的結尾。 ... 如果想了解《情人》的魅力,就必須要知道作者杜拉斯是什麼樣的。其實有一些作品讀懂不需要了解作者,乃至還有很多作者是刻意弱化自己對作品的個人影響的,但對於《情人》而言,一方面這是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另一方面杜拉斯的作品是出名的難讀,雖然這已經是她比較貼近讀者的作品了。 瑪格麗特·杜拉斯,法國女作家。她有對自己驚世駭俗的總結:"如果我不是作家,我很可能會是名妓女。"其實這句話品一品很有意思,她有敏銳細膩的情感感知,兼具獨特的女性魅力——就是那種最原始的,引起情慾的靈魂性感,但文字與寫作的出眾稟賦又讓她不止於做一個默默的對情色有著獨特感知的女性,而是讓她得以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憑藉其魅力成為最著名的法語作家之一。 ... 她於1914年出生在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原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有兩個哥哥,父母都是教師,大學就回到了法國巴黎。但她在熱帶地區度過的童年和少年影響了她一生的體驗——這正是《情人》所寫的。如同我們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和青少年都會給一生留下格外深刻和難以擺脫的影響一樣,寫作《情人》的時候,杜拉斯已經七十一歲了,卻還能夠在她的文字里感受到強烈的對少年家庭的情感以及對當時家庭、伴侶關係的思考。她生活在戰爭時代,歷經戰時的輾轉坎坷,睿智、堅強,有對文字的高品位,以及頗為受人非議的私生活。她最多的取材就是她豐富的情愛經歷,她是有這種天賦的女人。 ... 她說:"一個女人若一輩子只和一個男人做曖,那是因為她不喜歡做曖。"以及:"對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須非常非常愛他們,否則他們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我愛男人,我只愛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個男人。"這是足夠大膽而且精通文字與情愛遊戲的女人才能說出來的話。她一生中也的確如她所言,在法國這樣具備浪漫與自由放蕩的土壤的地方、在流淌著法國人叛逆和追求激情的血液,同時戰爭和混亂隨機籠罩的時代里,她有許多露水情緣,有被默認並公開甚至持續一年以上的三角關係,等等,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從男人身上尋找激情進行生活和創作的機會,而她的情人為她癡迷一生,不管是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她一生都在吸食情愛,與其說愛男人,不如說愛"愛",男人是一種必需的手段,這在《情人》當中也早已顯現。 ... 她是個極具魅力的女性,但這樣的女人被愛或者恨都不奇怪,然而魅力化為文字以後那就純粹成為了魅力本身,那就是招人迷戀的。《情人》並不好讀,不管是從情感上還是從技巧上,把它創作為電影也只能單純地表現成一個"催人淚下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或許這是足夠構成一個美麗的、單純的愛情故事的,她在小說里大量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帶著溫度的、嗅覺的、熱帶地區的景色:沙漠,大河,堤岸,山上的房子,森林,城鎮;乃至"她"和"他"發生情愛的場景: "城裡的喧鬧聲很重……房間裡光線很暗,我們都沒有說話,房間四周被城市那種持續不斷的噪音包圍著,城市如同一列火車,這個房間就像是在火車上。窗上都沒有嵌玻璃,只有窗簾和百葉窗。在窗簾上可以看到外面太陽下人行道上走過的錯綜人影。過往行人熙熙攘攘。人影規則地被百葉窗橫條木劃成一條條的……從外面的種種聲響,行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雜沓,可以聽得出來。這是一個尋歡作樂的城市,入夜以後,更要趨向高潮。現在,夕陽西下,黑夜已經開始了……這床與那城市,只隔著這透光的百葉窗,這布窗簾。房間裡有焦糖的氣味侵入……" ... 熱帶地區,喧囂、繁雜、緩慢、殖民地的複雜,種種要素都從她的筆下流淌出來,變成氤氳著血肉溫度的敘述,但又不帶感情。你很難分辨她感情中的情感色彩,就算她直言"愛"或者"恨得想殺了他"這樣的句子,也是異常的平靜——但也並不奇怪,她寫的時候,已經七十一歲了。她少年的熱帶生活就像是一個長夏;夏天時人容易煩躁悶熱,時間流逝的感覺會變得緩慢,而她非常孤獨,在遇見"他"之前無人傾訴。她的家庭里,母親偏執地溺愛著大兒子,堅強、貧瘠,是一個被生活催磨到無聲——用她的話是異常悲哀的人,大哥則是一生沒有成熟的人,二哥,也就是她的"小哥哥",和她仿佛有著相似的境遇,而且沒有大哥的一系列特質,所以她自述非常愛這個小哥哥。但她說出來的"愛",在當事人已經全部離世,她自己已經用一生探索完情慾的本質以後,其實又蒙上了一層很原始的陰影,所以這她與一家人之間所有的感情都十分複雜,曖昧又極端。 ... 總之,這些內容占了小說相當多的篇幅,而且敘述的線索與順序比起主線要隱秘散亂得多,敘事與形象等技術方面的技巧分析也比較難。主線還是比較好理的,十五歲半,"我"、"她"遇見了"情人"、"他"——她的敘事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是常常轉換的,也就是杜拉斯少年時在殖民地遇見了一個中國北方情人。 ... 杜拉斯是白人,在殖民地有著某些面上的特權或者自尊,然而家庭卻早因貧窮而壓垮,她又不是受寵愛的母親的孩子,所以當時她穿了母親買給她的舊帽子和高跟鞋,口袋似的舊連衣裙,遇見了富有的、中國來的、"那部利穆新汽車裡風度翩翩的男人"。人種上黃種人被白人所歧視,然而經濟上這一家白人又根本完全不能與這個中國富豪之家相提並論,有一種可笑的微妙對比在裡面,而且這基本明了了他們完全不適合結婚,事實上,小說情節中他們的家庭也相互看不起他們選擇的情人。 ... 而他們自己的選擇也不是為了所謂美好的愛情,至少在一起的時候不是。15歲的女孩,被貧窮壓抑,被家庭極度冷淡,心智又早熟,需要一個新出口;這個中國男人卻很喜歡她,像選擇過許多女人一樣選擇了她,有一點朝聖般的敬意,但又出於情慾本身。他們有過第一次,後來又時常發生,但當他們在一起時越來越明確的是使他們相互吸引的不是愛情,是金錢和情慾,還有成長的需要,這些感受就發生在身體親密無間時,杜拉斯對於神情肢體的狀態已經把握到了極致,足夠用一個詞觸動你,這就是最有趣的。 ... 這些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故事匯在一起,在主線中緩慢流淌。不能輕易概括出她究竟都講了什麼,杜拉斯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在於最難"一句話概括"。不過主線是很好理的,這樣的"情人",究竟有什麼剩在他們之間也說不清,終於要在杜拉斯回法國時,無情的結束了。 中國男人的家族宗法責任帶來的那種柔,或者弱,在情事裡就已經一遍遍被她重複,所以最後男人的父親必然否決了自己兒子和這個"白人小娼婦"在一起的可能的時候,女主角表現得甚至沒有一絲心痛,而是理所當然地接收著男人的痛苦。直到這男人已經成為歷史,她踏上回國的船,在印度洋上才回憶起或許自己愛過他。終其一生,杜拉斯所有的作品裡的對象都是"情人",不是愛人或別的,所有男人都有這個風度翩翩的柔弱的情人的影子。這影子還出現在我國許多,特別是女性作家的作品裡。現在可謂是愛過嗎?對愛情勾勒最深刻的作品,總莫名在法國出現。 ... 《情人》魅力之一,言之淺薄於此,遠遠未盡。
內容簡介
幼時在家鄉河北過著優渥的紈絝子弟生活,
因頑皮搗蛋、放蕩不羈,
爺爺就把我叫做「小破車」……
「小破車」──
富家小少爺,頑皮搗蛋、放蕩不羈,剛滿七歲時,就遭盜匪覬覦綁走勒贖,受到百般凌辱,後經爺爺砍了許多林木,再加上五匹馬平安贖回;
國共內戰,家族被打為「地主」,成了共產黨的「敵人」。在家鄉無法生存,為了逃命、避難,從一九四六年,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小孩開始了他飄零的逃難生活;
十六歲時離開了父母,隨著「國立豫衡聯中」的師生,沿途日曬雨淋、忍饑耐寒,穿越千山萬水、歷經九死一生,於一九四九年逃到了越南;在異域越南的「集中營」被囚禁四年,歷經了上萬公里、前後七年的逃難生活,終於在一九五三年抵達台灣時,告一段落;
而一個舉目無親的異鄉客,又要如何獨自在台面對疾病與生活,並刻苦完成學業投入教育志業,在退休後又投入國畫的創作,受邀到海外展出,並舉行個展、出版畫冊……
《小破車的一生》紀錄了屬於自己的大江大海,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作者不假思索道盡六十年的「奮鬥歲月」,花了五年的時間蒐集史料,並多次返回大陸,印證當年流亡的「歷史軌跡」。為難以估計的悲歡離合留下珍貴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歷史的不幸、大時代動盪的辛酸無奈。
本書特色
《小破車的一生》紀錄了屬於自己的大江大海,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作者不假思索道盡六十年的「奮鬥歲月」,花了五年的時間蒐集史料,並多次返回大陸,印證當年流亡的「歷史軌跡」。為難以估計的悲歡離合留下珍貴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歷史的不幸、大時代動盪的辛酸無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程惠民
河北肥鄉一九三二年生,國共內戰時隨豫衡聯中師生流亡抵台,畢業於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師大教育學分班進修、政大教研所結業,一路從事教育工作直至一九九九年國中校長退休。
曾於二○一二年舉行國畫個展、出版畫冊,現為中華現代國畫研究會會員。
目錄
序一 自助人助:生命的奇蹟/程良雄
序二 程著《小破車的一生》讀後感憶/李雲漢
序三 逐夢的勇者/曾賢春、黃韻寧
序四 柳暗花明話流亡學生的身歷歷程──程校長惠民世叔的過去、現在/紀俊臣
自序
第一章 我的童年
第一節 「品」字街
第二節 庭院深深 兩小無猜
第三節 憶難忘 自記事至遠走他鄉
第四節 快樂童年
第五節 紈絝子弟―小破車的由來
第六節 強盜覬覦
第二章 逃
第一節 最後的晚餐
第二節 父母重逢―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相別十年
第三節 怕「生」的小孩
第四節 身陷戰場 殺聲震天
第五節 爺爺病了 客死異鄉
第六節 汴梁四友 桃園結義
第七節 父母的秘密
第八節 爸爸的叮嚀
第九節 與媽媽永別
第十節 西湖圓夢
第十一節 第一位恩人
第十二節 難忘的永州(零陵) 辛辣的歲月
第三章 追
第一節 車頂上歲月 餐風露宿
第二節 槍林彈雨──「新鬼煩冤 舊鬼苦 天陰雨濕 聲啾啾」
第三節 姑姆山上 命在旦夕
第四章 到了越南
第一節 生還者 恩人今在何處?
第二節 蒙陽集中營 人間地獄
第三節 金蘭灣集中營 絕處重生
第四節 弦歌再起
第五節 求全之毀
第六節 代罪羔羊 水落石出
第七節 痴心的人 遺恨歸天
第八節 祝融肆虐
第九節 悲喜交織 人與虎都一命嗚呼!
第十節 癡癡地等
第十一節 欺人太甚 殖民地人民的悲哀
第十二節 絕食抗議
第十三節 富國島集中營
第十四節 異國風情
第十五節 豫劇皇后 寒梅奇葩
第十六節 大船來了
第十七節 校園生活
第十八節 「豫衡」的功臣
第五章 集中營歲月
第一節 沒有國哪有家?
第二節 慾火焚身 狼爪冤魂
第三節 傳說中兩個故事
第六章 浴火重生
第一節 怒海驚魂 水中舞孃
第二節 掌聲響起 丕極泰來
第三節 Χ光下 人生轉折契機
第七章 「舌耕」生涯
第一節 謠言四起 清者自清
第二節 遇人不淑 因禍得福
第三節 姊弟情深 巾幗英雄
第四節 戎馬生涯三百天
第五節 冬去春來 洞房花燭
第六節 成人之美 寶中逸趣
第七節 鏖戰十一年 疾風勁草
第八節 建教合作
第九節 推手
第十節 身兼二職
第十一節 險遭議處 經一事 長一智
第十二節 黑影幢幢 邪不勝正
第十三節 免責權
第十四節 溫馨家庭
第十五節 藍天家園 意見相左
第十六節 命苦的妻子
第十七節 女子桌球隊 寶中之光
第十八節 臨別感言──訓獸師不能沒有鞭子 園丁不能丟掉剪刀
第十九節 學生與我──殘障者的啟示
第八章 子欲養而親不待
第一節 噩耗傳來 家破人亡
第二節 人事全非──三個不同的家庭
第三節 尋根祭祖
第四節 增訂家譜
第五節 內心深處 心願未了
第九章 絢麗的晚年
第一節 踏入畫壇―放下粉筆 拿起畫筆
第二節 枯木逢春 第二段婚姻
第三節 玩心不泯 與詐騙集團鬥智
第四節 野外寫生 走出畫室
第五節 豫衡聯中二○○○年春節聯誼餐會
第六節 誰是騙子 夏蟲不言冬
第七節 血尿──病歷上又新增一頁
第八節 重慶市藝壇盛事
第九節 無心插柳 柳成蔭
第十節 莆田媽祖文化週
第十一節 法國梅尼雷納市國旗飄揚
第十章 午夜夢迴
第一節 傻人傻福
第二節 慈烏夜啼──「聲聲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
第三節 牽手夢 夢醒了!
第四節 結論 痴人夢話
編後記
注釋
序
自序
二○○九年先後讀到龍應台博士著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與齊邦媛教授著的《巨流河》,激起了我寫《小破車的一生》之動機。
龍博士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曾扼要介紹吾校―豫衡聯中流亡到越南始末,也引起李敖先生在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一書中,對吾校流亡到越南提出質疑,我是當事人,有責任把事實真相告訴世人。
對日抗戰爆發,家父投筆從戎,國共內戰,吾家被列為「地主」,成了清算鬥爭的對象,也成了共產黨的「敵人」。在家鄉無法生存,十四歲隨母親離開了家鄉;十六歲離開了父母;十八歲逃到了越南;二十二歲來到了臺灣。
在老家我是個寶,嬌生慣養,養尊處優,成了紈袴子弟,爺爺心目中的「敗家子」。種種放蕩不羈、離經叛道的行為,到了越南,因環境丕變,才幡然悔改。
從小離開家鄉,孑然一身在紅塵中打滾。從華北、華中、華南、再到越南,關山迢遞,路途蜿蜒曲折,驚恐漫長,像走一趟蠻荒亞馬遜河。四次被追殺、五度挨餓、六回被人扣上大帽子、幸好十二位貴人及時伸出援手,才能活到今天。
幼年時期在老家讀私塾,離開家鄉後接受新式教育,不能適應。接著流亡逃難,無書可讀,二十歲才開始下功夫。經過不停的「惡補」,考試時才能勉強過關。很多事都比別人起步晚:三十歲才當上預備軍官,比別人晚八年;五十歲才考上校長,比別人晚十五年;八十歲才舉行個展,又比別人晚三十年;八十二歲才出書,又比別人晚四十年。很多事都搭上末班車:最後一班火車離開大陸;最後一屆公費讀書;臺灣省行政專校最後一屆畢業;最後一屆公費讀政大教研所;考取校長最後一名;校長依自願分發是最後一屆。孩子們安慰我說:「不怕晚,不怕最後,只要趕上就好。」希望我有生之年「畫」能義賣成功,「文」能受人青睞。
生命中很多貴人雪中送炭、搭橋開路,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分佈在各個角落。此恩此情,形同父母再造,刻骨銘心,終生難忘。歲月不饒人,今年我已八十有二(身分證上是民國二十三年,實際上是民國二十一年,生肖屬猴),故迫不及待想把他們的善心義舉公諸於世,作為大家的榜樣,讓他們的愛心光照大地。
我的一生涵蓋了兩個世界:一九五三年夏季來到臺灣後,開始升學就業。一、終生從事教育,為國培育英才,看到學生成了國家棟樑,非常開心。二、在五十八歲那一年,為了一幅國畫,一頭栽進繪畫世界。當時只是為了賭一口氣,沒有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二十年來卻成了我生活重心。退休後跟著老師、同學,揹著自己的作品,國內、國外到處展覽,活力十足,時間不夠分配,滿眼盡是繽紛世界。這樣的經歷是我本書全部的內容。
踏入藝術界已經二十四年了。去年(二○一二年)舉辦個展時,竟然有人向我購畫,真是莫大的鼓舞,從未想過有一天它有經濟價值。從下次(二○一六年)畫展時,我將開始義賣,回饋社會,直到拿不動畫筆為止。
最後,向讀者提出兩點建議:
一、 環境可以改變人生。到了越南,只覺眼前一片黯淡、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為了活下去,只好浪子回頭,自強不息。呼籲天下父母,不要寵溺孩子,養出啃老族、草莓族、豆渣族,或弒父殺母的劊子手。
二、 何時起步都不嫌晚。「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小的時候在家不肯讀書,逃難時期無書可讀。為了生存,二十歲才開始用功。雖然起步晚,終算有些成績。自己的人生要怎麼走,操之在己,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
感謝程良雄前館長、李雲漢教授、曾賢春前校長、黃韻寧前局長、紀俊臣教授作序;黃寬重前所長、謝霏霏前校長、徐榮璋學長指導;秀威公司厚愛;黃錦香老師、張像群老師、林絹老師校對;暨小女御君打字編排,使此書順利出版,一併致謝。
程惠民 謹識
中華民國二○一三年九月十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0577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44頁 / 16 x 23 x 2.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當黃杰將軍派參謀長何竹木與法國駐諒山邊防參謀長奧里亞(Lt.Col. Auridl)簽訂「假道入越、轉運回台」協議後,翌日,三萬多國軍官兵就遵照國際公法,放下武器,成了俘虜。然後由法人把大家分送到蒙陽與來姆法朗兩個集中營,吾校被送到蒙陽。
蒙陽位於越南北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有一條小河從這裡穿過,有火車直通宮門。原來是一個煤礦區,因為氣候惡劣,無法住人。這裡到處蔓草叢生、斷垣殘壁,電塔上垂掛著電纜,地面上處處沼澤,鐵軌一半埋在水裡,滿目瘡痍,整個山區瘴氣沖天。我們好像到了遠古茹毛飲血的蠻荒世界。
我和高鵬被安排住在靠近河邊,把一個被單四腳撐起變成了帳蓬,再把毯子鋪在地上,就成了臨時的家。睡到半夜,海水漲潮,毯子底下都是海水。
第二天大家像犯人,男女老幼排成一列縱隊,先發號碼牌,再接受防疫注射,經過他們面前先按手印,再發號碼布,我的編號是一六四三。然後把袖子捲高,護士用鉗子先在臂上插針頭,第二個人給你注射,再走過第三個人在你面前撒DDT粉(當時最佳的消毒劑),大家雖面有難色,也無可奈何。
每人每天只領到一盅白米、兩條小死魚、五個人一個罐頭,時有時無。罐頭桶當鍋,在小河中淘米、上山撿柴,每天都吃不飽。這是我第四次挨餓。
不到十天,很多人開始腿腫、鬧胃病。小河對岸的山坡上漸漸出現了新墳,新墳愈來愈多,天天不斷增加,最後整個山坡成了墳場,我們把這個地方稱為﹁第二管訓處﹂,誰死了,就說到第二管訓處報到了。
李宜忠同學原來是十七軍一個傳令兵,同樣因胃病死了。當時是大年初一,他的連長忌諱在新年埋人,就把他暫厝在茅屋裡。等第二天出殯時,發現他還活著,趕快餵藥,他像耶穌奇蹟似的復活了。把他救活三個月後,他仍沒有力氣走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現在快八十了,在臺灣教職退休後,含飴弄孫,生活幸福美滿。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zyBnD0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2693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新竹香山暴食症的中醫治療台中南屯區減肥門診推薦桃園八德腰部瘦身中醫診所台中西屯區針灸埋針中醫診所
大溪經絡刮痧能減肥 苗栗減重諮詢門診 潭子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下半身瘦身有成效大雅中醫減肥埋線 平鎮中醫減肥埋線 新竹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胖因調治桃園產後瘦身減肥中醫診所 豐原減重諮詢門診 新竹中醫減肥推薦的中醫診所通霄暴食症的中醫治療 龜山減肥中醫推拿法 北屯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暴食症體質調整